电话:0771-2808233 2843309
电话:0771-2819966
传真:0771-2267278
地址:南宁市兴宁区新民路
40号广西旅游大院
客服一电话:13377008365
客服二电话:13377189021
客服三电话:13377179152
客服四电话:18977783630
注:以上手机号均为微信号
|
壮乡最大民族节日可能定为法定假日 可促进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
作者: 文章来源:http://www.gxlxs2008.com 更新时间:2011-1-16 访问次数:次 |
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的民俗活动,一是可宣扬民族文化,二是可以有效带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民族节日期间都会有众多游客前往参加、观看、体验不同民族的风情特色。广西旅行社获悉壮乡最大民族节日三月三有可能定为广西法定民族节日。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侗族、布依、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这些少数民族的群众都举行扫墓祭祖、社交对歌、集会、抢花炮等传统活动。1983年自治区政府决定把“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委员们建议,把这一天通过地方性法规定为广西的传统节日,举办与民族文化、人文、历史有关的文化活动,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西藏有“雪顿节”,放假两天;宁夏有古尔邦节,放假一天;新疆有“肉孜节”、“古尔邦节”,放假3天。。。这些都是国内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欢度自己节日的方式。2010年的“两会”上,葛春启等代表提出《关于要求将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列入广西法定假日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了弘扬壮族文化,代表们建议每年阴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法定的假日,放假一天,连同周六、周日,可形成3天小黄金周。对于代表们的建议,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表示,委员会征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大家普遍赞同将农历“三月三”确定为我区的民族传统节日。根据2001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的规定,委员会已将有关意见和建议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农历“三月三”确定为我区民族传统节日并放假1天。据悉,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三月三”定为广西法定节假日,将有效地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宣传、传承与发展,增加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可有效促进广西民俗风情旅游文化的发展。
相关链接: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活动形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壮族的传统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浓厚的原始意识色彩及群体性的活动方式,深刻地反映着其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的鲜明特征。歌圩即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背景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壮族歌圩脱胎于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的群体性实践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为“合会男女”“倚歌择配”提供赖于依存的空间。歌圩经历了“娱神”到“娱人”的演变,是乐神活动的必然演化。在战国至秦汉,壮族的祖先古越人即盛行“尚越声”,其以歌代言的风习及“歌圩”活动形式,是古越人“尚越声”、“作越歌”文化特征的延续和演化。“歌圩”和汉代的“溱洧之风”有着相似性。逮至唐代,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成为壮族三月三歌圩形成的标志。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等文艺演出。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广西旅行社推荐广西民俗文化风情之旅,多彩壮乡欢迎您。